「老師,我可以這樣問嗎?」
「這台機器最近怎麼怪怪的,有沒有以前也這樣的紀錄?」
「幫我查一下以前這個產品做過哪些配方?」
「GPT 問不出來耶,是不是我們的資料不夠?」
這些都是我在導入 AI 知識問答系統時,從第一線工程師、操作員、設備主管那裡聽來的真實問題。也正因為這些「現場提問」,才讓我一步步意識到:打造企業級 AI 知識系統的關鍵,不在於模型多大、資料多深,而在於 —— 它有沒有聽懂「問的人」真正想問什麼。
大部分人在導入知識型 AI 系統時,第一個會想的是:我要餵它多少資料?知識庫該怎麼設計?用什麼資料夾分類?這些當然重要,但我們忽略了一件事 —— 資料不會自己「被問」。
你必須設計一套系統,從「提問者」的角度出發,理解他的語言、語境、資訊背景,甚至是情緒張力,才能設計出一個好用的知識入口。
根據我過去在電線電纜工廠的經驗,我把現場問題分為五大類型:
例行查詢型
狀況排查型
決策支持型
知識延伸型
教學式探索型
這些情境,不只是提問類型分類,更是建構企業 AI 知識系統時的重要邏輯架構。
以下是一個真實案例:
使用者提問:「WE34 上次做到這個料號,用的是哪一個放線架?」
這句話背後,其實隱含了以下子任務:
因為一個問題,背後可能需要多個資料表的整合查詢,這時候就必須讓 AI 具備「語意解析能力」,才能指揮好下游的檢索流程,這也正是我們在設計 RAG 系統中提到的 Query Understanding Layer。
這是企業最常缺乏的一層。
我們必須建立問題類型與資料表的「對照表」,例如:
問題類型 | 可能關聯資料表 |
---|---|
問機台異常紀錄 | eap_alarm_log |
問產品生產批號 | mes_production_report |
問歷史用料紀錄 | bom_version_log |
問機台換線配方 | setup_recipe_map |
這一層做好,才不會讓模型「亂抓」資料,造成回答錯誤。
很多問題,其實是多輪的:
這種連續追問,若沒有把前文帶進來,RAG 就會答非所問。
我使用 LangChain + memory 模組,來追蹤上下文,並自訂記憶體格式,把使用者每輪提問轉成可追蹤的語意單元。
使用者會提問錯誤(打錯字、找錯料號、描述不清),這時候不是回答「查無結果」,而是設計「模糊比對 + 建議修正」,例如:
我們為現場人員打造的系統包含以下模組:
我們在導入初期,透過內部問卷與 log 記錄,觀察到:
在這個知識密度與工作速度都急遽上升的時代,提問力 才是關鍵競爭力。
AI 的角色,不是取代人,而是讓每個人都能:「問得出問題、找得到答案、做得出決策。」
打造一個真正好用的企業 AI 系統,不是把 GPT 包一包、接個 PDF 就結束,而是要回到第一現場,觀察「人是怎麼問的」,再設計整套資料、介面與回饋機制。
因為,每一個問句,都是通往組織智慧的門。
📌 敬請期待:
Day 6|曾經踩過的坑:生成式AI的三大迷思